首页

雨馨女王

时间:2025-05-25 22:06:53 作者:亚太旅游协会主席:中国成为全球可持续旅游业典范 浏览量:19811

  中新网吕梁11月21日电题:山西交城:乡村“好风景”催生“好钱景”

  作者 杨静 李俊杰 苏艳红

  走进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庞泉沟镇市庄村苏家湾,一幅“景怡、村美、路畅、业兴”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。初冬,沿着320省道驱车北上,约两个小时便到了苏家湾。看山,苍劲奇秀;听水,碧波潺潺;进村,赏心悦目;入院,别致静雅。大自然仿佛给这片山水开启了独有的“美颜”,全新的“妆容”让这“养在深闺”的苏家湾在静谧中悄然“出圈”。

走进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庞泉沟镇市庄村苏家湾,一幅“景怡、村美、路畅、业兴”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。田谷仓 摄

  近年来,市庄村苏家湾组依托自身资源禀赋,以山水为底色、生态为特色、旅游为纽带,重点打造特色旅游品牌,走出了一条山水赋能、村民受益的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路径。

  “第一次来这边旅游,体验感非常不错。在这里,‘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’有了具象体现。”游客冯婧说,下次还会带朋友来欣赏苏家湾的美景。

  吸引“流量”不难,但打造“留量”不易。为让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,苏家湾坚持“景村融合”发展理念,用创新迎战“流量经济”,不仅打造了宽敞干净的乡间小路、别具一格的墙体彩绘、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,还围绕欢乐谷森林公园、水上拓展提升等旅游项目,不断推进景观改造提升,塑造山水、人文相结合的特色沉浸式场景,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。

苏家湾推进景观改造提升,塑造山水、人文相结合的特色沉浸式场景,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。田谷仓 摄

  “随着客流量逐步增大,我们不断完善软硬件服务,也加快村庄景观净化,优化升级村庄设施。同时,为了让游客全方位感受乡村山水魅力,我们盘活了闲置民居村舍,让游客玩得开心,住得舒适。”市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马二小说。

 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乡村生活,为解决游客的食宿问题,一种有别于传统农家乐的乡村生态新民宿在苏家湾应运而生,民宿与自然无缝衔接,满足了游客向往安宁、静谧的生活愿望。

  马二小介绍,民宿产业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载体,是推动乡村振兴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,当地通过发展民宿产业,建设更有特点、更有亮点、更有温度、更有情怀的品牌民宿,打造具有诗乡特色的精品民宿IP,带动村民共享景区旅游发展的红利,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有景看、有活干、有钱赚、有奔头。

走进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庞泉沟镇市庄村苏家湾,一幅“景怡、村美、路畅、业兴”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。田谷仓 摄

 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,目前,该村配套修建了7户60余套民宿,可供150余人住宿,带领旅游、民宿等相关从业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让更多农民从“庄稼汉”转变为“新农人”。

  如今的苏家湾,一条干净平整的乡村公路蜿蜒穿行,相守千年的古树点缀于青山之中,俯瞰着幸福的人间烟火。

  庞泉沟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赵双明表示,下一步,苏家湾将持续把好山好水转化为产业优势,立足空间要素,在旅游业态上持续上新,在游客体验上不断用心,让游客来了不想走、走了还想来,让乡村旅游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的“聚宝盆”。(完)

【编辑:于晓艳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(巴黎奥运)国乒男女队均晋级奥运会团体八强

近年来,班洪乡依托专家团队人才资源,建起专家工作站和科研基地。当地结合区位优势,重点打好“红+绿”两张牌,把班洪的红色旅游、乡村旅游与生态产业结合起来,把蜜蜂产业园区打造成美丽边疆的新亮点。

专访《企业强人》监制罗永贤:大胆的“新”与不变的“核”

昌九高铁昌北机场站站台层主体结构完工

王东伟表示,财政部坚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,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。目前,我国关税总水平为7.3%,低于9.8%的入世承诺。对约1000项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,与32个国家或地区相互实施优惠的协定税率,既让人民群众享受全球优质产品,也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。在海南实施“零关税”、离岛购物免税等政策,积极打造开放高地。落实全球发展倡议、全球安全倡议、全球文明倡议,深度参与二十国集团、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,推动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。

新疆保护修复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壁画

安徽省霍邱县岔路镇种粮大户易善中称:“今年的300多亩地都变成了高标准农田,我们第一次在高标准农田里面耕作,采用大型机械播种、施肥、开沟于一体,大大地缩短了播种时间,有利于抢时播种。”

(杭州亚运会)杭州亚运会龙舟项目比赛地瓯海:城市蝶变吸引八方来客

张东刚,经济学博士,教授。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,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、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、人事司司长。2021年获“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主要研究近代中国经济史、中外经济发展比较、文明学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。出版三部学术著作,合著四十余部。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历史硏究》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等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。曾获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,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奖,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,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最高荣誉奖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